2024年11月2日至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教育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四届年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公司特聘教授、中国庙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国权教授带领学术团队成员小学教育教研室教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胡天银、小学教育教研室教师吴春宣、教育学教研室教师郭松参加了本次会议。

11月2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经理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张斌贤,山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金碧,山西师范大学董事长许小红,副董事长白文宏等出席。
本届年会主题为“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设有主题报告及12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与教育强国建设”“文教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国教育家思想与实践研究”“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等领域展开交流,共话教育传统新时代传承与创新路径,探讨教育史学术研究与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策略。
赵国权教授做了《崇儒视域下河南庙学沿革考》的报告。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河南境内的各级官学便开始与主祀孔子的庙宇性建筑结缘,形成儒学发展史上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教育景观,各级官学也多以“庙学”或“学庙”“文庙”相称。伴随王朝更替与社会的变迁,河南庙学也经历了从初创、兴盛到转型、复兴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构成儒学在河南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庙学发展史上更彰显出河南特色与气派,一部河南庙学史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半部中国庙学史。
胡天银做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教师节纪念及其话语流变——以四首“教师节歌”为线索的考察》的报告。近代中国教师节兴起于教师的职业困境和民族困境的双重危机之中,教师节纪念在表达教师权益诉求的同时成为不同政党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对于传播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郭松做了《托马斯·杰斐逊的阅读史及其对阅读推广的启示》的报告。杰斐逊对阅读的重视和倡导,促进了学识的增长、道德的修养、精神的丰富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这一范例对我们重审阅读的价值、开展阅读推广和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启示。